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河北 湖北 湖南 海南 黑龙江 江西 辽宁

江苏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山东 陕西 四川 山西 上海 深圳 浙江 天津 新疆 云南 西藏

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:封建社会时期的教育

http://guangdong.hteacher.net 2023-10-19 17:35 广东教师招聘 [您的教师考试网]

一、战国时期

一般认为我国的封建社会是在战国时期形成的,而“三家分晋”作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,可以看作是战国史的开端。

春秋战国时期,在周平王迁都洛邑之后,周王室丧失了控制天下的能力,于是诸侯并起,连年战争不断,在这种情况下不论国学还是乡学都难以维持,逐渐衰废,即“乱世则学校不修”。旧时“学在官府”的教育走向也形同虚设,正所谓“天子失官,学在四夷”。虽然奴隶制官学逐渐走向衰废,但各个诸侯国为了培养继承人,曾专门设置保、傅等官职教育他们的子女。

①私学

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,由于旧的奴隶制官学已经废弛,新的封建制官学还未创办,这使得私学这种新型教育在春秋时期产生,并在战国中期表现出空前繁荣,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特点。

对于战国时期的具体学派,西汉的司马谈在《论六家要旨》中概括为阴阳、儒、墨、法、名、道六家,后期学者又在此基础上加上了纵横家、杂家、农家和小说家。上述学派之间存在着许多交叉关系,而各家内部也分为不同流派。但以儒墨两家为显学,《韩非子·显学》中记载,“世之显学,儒、墨也。儒之所至,孔丘也。墨之所至,墨翟也。自孔子之死也,有子张之儒,有子思之儒,有颜氏之儒,有孟氏之儒,有漆雕氏之儒,有仲良氏之儒,有孙氏之儒,有乐正氏之儒。自墨子之死也,有相里氏之墨,有相夫氏之墨,有邓陵氏之墨。故孔、墨之后,儒分为八,墨离为三,取舍相反不同,而皆自谓真孔、墨。孔、墨不可复生,将谁使定世之学乎。”

②稷下学宫

稷下学宫是战国中期唯一的新型官办高等学府。它的诞生使当时中国文化教育的中心转至齐国。由于学宫设立于齐国都城临淄(今淄博淄川区)的稷门(城西门)而得名,持续140年左右。稷下学宫是从养士、用士的风潮发展而来的,齐桓公继位后,为巩固齐国政权,也开始校仿养士之风,“开第康庄之衢,高门大屋,尊宠之。览天下诸侯宾客。”稷下学宫由此而生。

稷下学宫有如下几个特点:

1.有教无类,择优聘师。在招收学生方面,稷下学宫借鉴了私学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。在招收教师方面,不分贵贱,择优聘用,统称“稷下先生”。

2.民主管理的体制。学宫中主持教学、掌管重大学术活动的人为“祭酒”,最出名的是荀子,曾三次担任祭酒一职。

3.兼官学和私学与一身,容育士与养士为一体。稷下学宫整体上是国家创办的官学,但私学却是其基础,是官方主持私学云集的一种官资私办的联合体。

4.教学与咨询相结合。创立之初,稷下学宫主要以“著书言治乱之事,以干世主”,其实就是提供政治咨询的参议机构。

5.自由教学与严格学规相结合。稷下先生可以自由招生,来去自由,但在自由讲学的同时,还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学生的规则。

6.兼容并包及百家争鸣的办学方针。黄老学派、荀子学派、阴阳学派均出自稷下学宫。

二、两汉时期

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。在西汉初年,国家推行黄老之学的文教政策以休养生息。到了汉武帝时期,政治环境发生变化,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三大建议:“推明孔氏,罢黜百家”、“兴太学以养士”、“重视选举、选贤任能”。这三大文教政策促成了教育的政治伦理话,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,实现了私学的统一和教育的儒学化。

①太学

太学是汉代最重要的官学之一,创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,是我国最早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主要内容的最高学府,也是汉代中央官学的主要形式。太学的学生称之为博士子弟,一般由太常或地方长官候补。太学的老师称之为博士,多为学术界的名流,最初用征或推荐的方式,东汉时期则需要考试,还要写“保举状”。

太学学生多教师少,因此除定期指导、讲授需要举行集会活动外,平时主要由学生自习、自修。太学也没有限定的修业年限,学业完成的标志就是被选拔做官。太学随不收学费,但生活费用仍需要自理,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不得不靠劳动谋生维持学业,比如匡衡等人。

②鸿都门学

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、艺术院校,始于东汉时期(178年),因其坐落于洛阳鸿都门而得名。但鸿都门学实际上是政治斗争的产物,东汉末年时期,宦官执掌朝政,虽然这些宦官在政治上大权在握无出其右,但在社会地位很低,不能得到知识分子的支持,为了与士族和他们支持的太学相抗衡,这些宦官迎合汉灵帝刘宏对书画艺术的喜好,创办了鸿都门学。

鸿都门学以尺牍、小说、辞赋和字画作为主要学习内容,并从事各种创作活动。虽然鸿都门学并非是专门为选拔官吏设置的学校,但很多鸿都门学的学生因为受到皇帝赏识而被破格录用,“或出为刺史、太守、入为尚书、侍中,乃有封侯赐爵者”。

由于鸿都门学是政治斗争的产物,后又爆发黄巾之乱,因此仅仅只存在了十余年。

③官邸学

官邸学也是汉代重要的官学学校,是政府专门为皇室及贵胄子弟设立的贵族学校,创立于东汉时期(66年)。官邸学又分两种,一种被称作四姓小侯学,即皇室的四个外戚樊氏、郭氏、阴氏、马氏;另一种是宫廷学校,主要招收女子,由汉安帝时期的邓太后提倡设立,主张贵族女子和宫人中的妇女皆可入学受教。

④地方官学

汉朝时期的地方官学是按行政区划而设立的学校,据《汉书》记载,“郡国曰学,县、道、邑曰校。校、学置经师一人。乡曰庠,聚曰序。序、庠置《孝经》师一人”。

⑤私学

汉代不仅官学繁荣,私学也有极大的发展。汉代私学十分发达,在组织形式上有两种,一种是蒙学,一种是精舍(精庐)。

蒙学也称书馆、书舍等,相当于小学程度。教师称之为书师,学习内容主要是识字、习字,李斯的《仓颉篇》、司马相如的《凡将篇》、史游的《急就篇》等都是其教材。精舍相当于太学程度,由经师大儒教授,学习内容主要是五经。有些鸿儒的弟子非常多,例如董仲舒,所以不得不采用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的方法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汉代还有妇女讲学,最著名的当属班固的妹妹班昭,除此之外还有蔡邕的女儿蔡琰(蔡文姬),博学多才,通晓音律,曹操将其从匈奴手中赎回,知道其藏书之多,想排十几位官吏向其学习,后来蔡文姬把她能记得的四百多篇全部缮写出来,竟然没有遗漏和错误。

三、隋唐时期

①官学

隋朝国祚仅38年,二世而亡,但在教育上具有一定的开创作用。隋朝在中央设立国子寺(隋炀帝时期改名国子监),设祭酒1人为长官,下属主簿和录事各1人,统领各官学。国子寺(监)管理国子学、太学、四门学、书学、算学。另有大理寺直接管理律学,太医署和太仆寺直接培养医学人才,这也是鸿都门学之后我国封建社会专科学校的又一发展。地方上隋朝设置了州郡县学。

唐朝承袭隋制,并对其进行了完善。在中央,唐朝的中央官学可分为四个大的系统。

其一是国子监系统。国子监设祭酒1人为最高长官,下设司业2人协助,另设丞1人长官学生学习成绩,主簿1人负责文书簿籍。国子监管辖六学、即国子学、太学、四门学、律学、书学、算学,前三者属于普通学校,学习儒家经典,后三者为专科性质的学校。

其二是由东宫管辖的崇文馆和门下省管辖的弘文馆。这是专门为贵族地主子弟设立的高等学府,仅限于皇亲贵戚和高官、功臣子弟,等级最高。

其三是祠部所管理的玄学系统,有东都崇玄学和西都崇玄学。

其四是太医署、太卜署、司天台等机构设立的专科学校。

地方上,官学可分为直系和旁系。直系由长史管辖,包括府学、州学、县学,以及市学和镇学。旁系即由地方设置的玄学、医学学校,他们归属于中央崇玄学和医学管辖。值得一提的是,唐朝在中央和地方都设立了分科较细的医学学校,这比西方早了几百年。

②私学

隋唐时期的私学与官学并存,办学形式较为灵活,机构简单且形式多样,不论是隋还是唐,都明文鼓励私人办学。大体上私学可分为两个层次,一是成人教育,一般是名家大儒讲授;二是童蒙教育,由乡间儒士进行的启蒙教育,一般在私塾和乡校钟开展,除此之外,也有部分达官显贵直接聘请教师在家塾、学馆中教授子弟,进行家庭教育。

③重振儒术,并重佛道

在晋末之后近三百年的乱世中,儒学失去了其统治地位,隋建国之后便实行了崇儒兴学的文教政策,但由于国祚短暂,所以效果不好。唐代为了振兴儒学也采取了不少手段,例如为了解决章句繁杂的现象,唐太宗命孔颖达等人撰定《五经正义》为各级官学的标准教材。

关注公众号

推荐阅读:

教师招聘考试公告

教师招聘考试大纲

教师招聘职位表

教师招聘报名时间

责任编辑:文文

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

>>更多广东相关信息/资料查看

教综知识点:教学原则-直观性与理论联系实际教综知识点:教师专业发展阶段论教综知识点:赫尔巴特“四阶段教学”理论教综知识点:典型的课程理论流派之探究教综知识点:德育原则教综知识点:德育规律知多少

精彩推荐

换一换

有报考疑惑?在线客服随时解惑

公告啥时候出?

报考问题解惑?报考条件?

报考岗位解惑   怎么备考?

冲刺资料领取?

咨询

备考资料预约

  • 省份
  • 市区
  • 考试类型
  • 姓名
  • 手机号
  • 验证码
在线客服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