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://www.hteacher.net 2020-04-01 14:25 教师招聘网 [您的教师考试网]
1.B
【解析】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出自《论语•为政》,这句话的意思是“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,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”,体现了孔子将学习过程概括为“学—思—行”的统一过程的观点。故本题选B。
2.D
【解析】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,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。故本题选D。
3.C
【解析】品德是由道德认识、道德情感、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。其中道德认知是人们对是非、善恶的认识和评价,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。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两个方面。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。小学生常常“好心办坏事”是其道德认识不足导致的。故本题选C。
4.B
【解析】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,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、特别是意外的情况,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,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、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。选项中B的做法最符合教育机智,因势利导。故本题选B。
5.B
【解析】优秀运动员的成功,往往要追溯到启蒙教练的培养,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长期性。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,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。教师劳动的成效并不是一时就可以检验出来的,而是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才能看到结果,得到验证,教师的某些影响对学生终身都会发生作用。故本题选B。
6.B
【解析】皮亚杰认为在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中,10岁是一个分水岭,10岁前儿童对道德的思维判断主要根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,也就是他律;10岁后儿童的判断多依据自己内心标准,即自律。在从他律到自律发展的过程中,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。故本题选B。
7.B
【解析】总体上看,初中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,但仍旧不成熟、不稳定,具有动荡性,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、概括性不断增强,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;道德情感表现丰富、强烈,但又好冲动;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,渴望独立自主行动,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。此时期,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,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。品德不良、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。从整个中学阶段来看,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。初三年级以后是品德的初步成熟期。采用说服法和榜样法对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很重要。故本题选B。
8.D
【解析】广义的学习包含动物的学习和人类的学习,指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,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。选项中鸡孵蛋、蜂酿蜜、鸟筑巢属于本能,猴骑车属于学习。故本题选D。
9.B
【解析】学习动机的激发方法有:创设问题情境,实施启发式教学;根据作业难度,恰当控制动机水平;充分利用反馈信息,妥善进行奖惩;正确指导结果归因,促使学生继续努力。其中,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“不和谐”,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。创造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,使学生能独立地、探索性地获取知识。题干中教师在讲解完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后,给出一个异分母加法的题目,属于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。故本题选B。
10.B
【解析】下位学习,又称类属学习,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,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。学生学习了四边形,再学习平行四边形,即可以将平行四边形归属于四边形这一概念中。故本题选B。
文章来源:教师招聘网
推荐阅读:
责任编辑:张欣
下一篇: 以下对信息技术的解释不正确的是( )
公众号
视频号
小红书
小程序
APP
京ICP备16044424号-2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64号 Copyright © 2001-2024 hteacher.net 北京中师华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